(资料图片)
农历正月十五,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随着一队队秧歌的火热上演,县城逐渐热闹了起来。演员们尽情地扭、转、跳,舞动间尽显陕北人的豪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互相扶持的老人、穿得花枝招展的小孩、热情洋溢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涌入广场,踮着脚尖、伸着脖子、透过人群缝隙,欣赏着久违了的绥德大秧歌。置身其中,记者深深地被陕北人对秧歌艺术的热爱感染。
“正月是陕北人的‘狂欢节’,每逢过年,绥德都要进行秧歌大会演。秧歌艺术已经深深地融入陕北人的血脉和基因,陕北的男女老少都是天生的秧歌表演艺术家,每个人说扭就扭,洋洋洒洒,尽情释放自己的艺术才情。”绥德县文旅局局长贺建荣说。
贺建荣介绍,秧歌在陕北被称为“阳歌”,即“为太阳而歌”。以绥德秧歌、米脂秧歌为主源的陕北秧歌是当地一切民间舞蹈的总称,绥德秧歌集中体现了陕北的人文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传承人魏建民告诉记者,秧歌艺术以舞蹈为主,兼容歌、诗、剧、乐等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不断增添着新的元素,融合着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既保留民俗传统,又具有符合当代艺术要求的“绥德秧歌”。
据魏建民介绍,绥德秧歌有严格的传统活动程序,先是谒庙,俗称“敬神秧歌”,是在敬神祭祀时举行的仪式和表演(有些地方只唱不舞)。谒庙之后的第二天,秧歌队开始挨家挨户拜年,俗称“沿门子”,属娱人表演,要求情绪活泼风趣,有一种诙谐热烈的气氛。之后,各村互访比赛,俗称“搭门”,也称“彩门秧歌”。这种表演比艺比技、比舞比唱,相互迎彩送彩,十分热闹。
“传承发展至今,绥德秧歌现存三种形态的表演方式:二十八星宿秧歌,指秧歌队由28人扮成28星宿神的形象进行的表演;传统老秧歌,指庙会、神会组织的秧歌表演;新秧歌,俗称‘大场秧歌’或‘踩大场’,一般分为‘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是整个舞队在伞头的统一指挥和带领下扭出变化丰富的图案、队形和动作,‘小场’则多为表达生活中的爱情故事,有二人场、四人场、六人场、八人场、十六人场等。”贺建荣说。
传统的绥德秧歌在每年春节举行活动,一般从正月初三开始,称“起秧歌”。起秧歌时由当地神会会长持伞率众去谒庙敬神,然后将伞交给伞头。伞头是秧歌队的指挥和领头人,他手持黄罗宝伞与虎铮发令,鼓乐齐鸣,秧歌队起舞歌唱,秧歌活动便正式开始。
为了让大家过一个红火热闹的元宵节,绥德县除了分三路在城区主要路段举行秧歌会演,还在元宵节晚上举办陕北说书、唢呐表演、传统社火、文艺晚会、小戏小品、烟花展演等活动,让群众在多彩的非遗活动中感受节日的喜庆,品味浓浓的“文化年味”。
“像今年一样,每逢正月十五,陕北大地的城乡村镇便成了舞的海洋、歌的世界,唢呐吹起来、秧歌扭起来、腰鼓打起来、民歌吼起来。‘大到九十九,小到刚会走’,老老少少,全部走出家门,走上街头,加入秧歌的队伍中。陕北的正月,是陕北人实打实的‘狂欢节’。”魏建民说。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李 洁 本报通讯员 刘 涛)(张哲浩 李 洁 本报通讯员 刘 涛)
标签:
农历正月十五,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随着一队队秧歌的火热上演,县城逐渐热闹了起来。
2022北京冬奥会在全国掀起了冰雪运动热,在内蒙古自治区也不例外。
本报讯黄辛舟、刘逸飞报道“突击一组前出,占领前方高地…
本报讯蒋雨铖、特约通讯员刘仁浩报道“1949年,我连参加解放天津战役,因在战斗中表现突出,被上级授予...
本报讯褚玉垒报道新春时节,中部战区陆军某旅组织一场实战化战备拉动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