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又一位患者即将出院,她在家人的陪同下,将一份祝福送到解放军总医院医护人员手中。李静轩摄
守护患者生命,一刻也不能松懈
深夜的病房,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医护人员推着一张病床冲进抢救室。一位医生双腿跪在床上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派驻第一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监护室主任谢菲带领团队开始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接力胸外按压、连接除颤仪……医护人员的动作像是按下了“快进键”。
心电监护仪上的直线,再次开始跳动。“心率回来了!”谢菲松了一口气。
那段日子,谢菲所在的监护室每天都会迎来紧急抢救。
“守护患者生命,一刻也不能松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大伟看来,坚守重症监护室,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感染高峰时,有些患者出现并发症,“医护人员守护在‘生死关口’,用耐力、体力、毅力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元旦刚过,一名高血糖、伴随多种基础疾病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经过2周治疗,终于脱离危险。在此之前,谢菲和团队战友对此类救治并没有把握。在她眼中,这名患者的成功救治,是临床救治水平提高的表现,也是一次信心的鼓舞。
同样坚守救治一线的,还有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医学部派驻第七医学中心血液净化中心的医护人员。
这里的肾病患者每周要做3次透析,面对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他们心里有些顾虑。为了保障正常透析,该中心肾脏病科血液净化中心根据患者情况,迅速安排透析时间,将阴性和阳性患者分开,进行错峰治疗。
“对我们而言,不分初一和十五。”护士长王慧和同事们24小时住在医院,保障患者完成透析。那段日子,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医学部派驻第四医学中心肾脏病科主任李冀军时常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团队医护人员经常24小时‘连轴转’,一周休息一天成为常态。”李冀军说,他们把会议室、值班室改造成“医护人员休息室”。看着大家坚守岗位,谁也不愿先下班,李冀军既心疼又感动。
非常时刻,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也在维持运转。
科室技师李鹏和一名战友承担了整个医院“红区”影像学检查任务,经常推着沉重的摄片机去病房为患者拍摄。
“胸部CT检查效率与临床诊断密切相关。”该科主任蔡剑鸣说,他们不断优化检查流程,实行全员在岗轮班,检查设备连续运转不停检,患者随到随检,确保及时出具检查报告,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再大的困难和压力,都难以抵消战胜病魔的喜悦。患者康复后的笑容,成为医护人员心底温暖的阳光。在全军医院救治一线,面对危重症患者救治,军队医院医护人员用行动搭起了一条“生命线”。
提速扩容,在救治大考中快速运转
这是重症监护室一个普通的早晨。
重新改造的重症病房,到消化、血液、内分泌、肿瘤、肾脏等科室病房……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朱平开始一间间查房。
老年患者,是这个科室的主要救治群体。“科室收治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高达92岁。”朱平说,老年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引起基础疾病加重。
为提高救治效率,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在健康医学科、老年医学科启用“高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病房”,同时设立重症救治单元,畅通患者收治、转运渠道。他们还择优编成救治力量,配强9个由心血管、呼吸、消化等专科组成的专家组,到各诊区巡视。
在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是首先提速扩容的科室之一。他们协调普外、心内等科室,动态补充救治力量;从各医学部和科室抽调医生、护士,加强急诊救治力量,开辟了发热留观区、急诊病房,增加了救治床位。
“我们保证急诊优先,急诊分流,在急诊患者的收治过程中,保证了危重症患者能够第一时间收治住院。”急诊科主任朱海燕说。
走进该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可以看到“红、黄、绿三区”。朱海燕说,“红区”患者为急危重症患者,通常在送入医院后的第一时间展开抢救;“黄区”患者为次急危重症患者,“绿区”为非急症患者。
“我们的责任就是把救治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朱海燕说,“患者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上,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解放军总医院下属各医学中心,对重点诊区进行提速扩容。第三医学中心抽组精干力量、调整科室布局、组建多学科联合会诊专家团队、设置闭环“阳光通道”、开设独立运行的“阳光病区”,专区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
“‘阳光病区’的医护人员大多数来自神经内科。”该科主任钱海蓉介绍,为了尽快胜任新岗位,钱海蓉带领战友一边救治一边学习。
他们学习上级配发的救治标准指引,在各类网络课程中了解相关救治原理,提升救治能力。“挑战虽大,经验积累也很快,救治成功率得到较快提升。”钱海蓉说。
在第一医学中心政治工作部人力资源干事陈钰看来,提速扩容离不开专家力量的科学调配。他们通过“逐日、逐科、逐岗统计”的方式,统筹做好工作人员返岗及力量调配,抽组精干人员到重点科室,缓解医院人手不足问题。
“在这场救治大考中,医院各部门都在快速运转。”陈钰说,让危重症患者平安度过这个寒冬,是每名军队医护人员的心愿。
微光成炬,把萤火汇成生命的星河
新年第一天,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护士长高萌,收到了医院给病区送来的礼物——一只红色毛绒兔子。
看到毛绒兔子时,高萌心中洒满阳光,她给这只兔子取名“奋斗兔”:“奋斗,就是每名医护工作者的坚守姿态。”
去年12月中旬,高萌带领的护士团队相继开始发烧。高萌给大家发了一条微信留言:“康复的同志把没康复的同志换下来……”
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护师李燕清楚记得,一位已经回家休息的护士急忙赶回科室。工作了一天后,她用墙边的扶手支撑虚弱的身体。
“病毒面前,我们在打仗,哪怕只剩一个人在坚守,信念也不能倒。”李燕将大家的工作状态称为“火力全开”。
一次查房,病房里传出熟悉的歌声:“没有神的光环,握紧手中的平凡;此心此生无憾,生命的火已点燃……”在李燕看来,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战士,发出一束束光,将萤火汇成了星河。
在科学救治链路上,每一环的医护人员都用他们的努力,打出了一套抗疫组合拳。
第七医学中心麻醉科临时组建一支“插管队”。让科室副主任郭航没想到的是,征集令发出后,科室每名医护人员都报了名。为了熟悉临时增加的救治点位,郭航和战友们跑遍通往救治点的每条路线。
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派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李莹放弃调休,精心护理重症患者。
当时,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中医科的工作重点,转移至中医调治。“我们开设了中医特色门诊,以发挥中医中药的独特优势。”科室主任邢庆昌说。
1月8日,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第八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任解立新立即开展救治线上培训,以提高医护人员救治水平。医疗保障中心组织药学专家编写合理用药手册,紧急抽调人员完成药剂、医学工程、信息化支援保障任务。
“目前,重症救治是医疗机构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程序化、规范化地管理这些患者,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是每位不同专业背景的一线医护人员都要面临的问题。”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杰说。
黎明时分,救护车响着警笛送来患者。车灯照亮了第五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门前的柏油路,也照在焦急等待的医护工作者身上。此时此刻,该科室护士长秦玉玲觉得,她们都是这束光的一部分。
微光成炬,成为照亮生命的希望之光。(■张奎 陈小菁 特约记者 王钰凯 通讯员 张密)
标签: 希望之光
守护患者生命,一刻也不能松懈深夜的病房,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医护人员推着一张病床冲进抢救室。
视频那头,十几名白发苍苍的老人神情激动;视频这头,一群意气风发的官兵热泪盈眶。
通往岛上的海面,结起了冰。
本报讯记者孙兴维、通讯员龚志清报道“针对极端恶劣天气可能对军事运输投送产生的影响,完善应急预案,...
题大寒“极寒”中暖意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