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峡晚报讯(记者朱延筠 通讯员倪元元)6月22日晚,大型文旅夜游实景剧《峡江号子声》在秭归屈原故里景区震撼上演,50多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群众,用最质朴生动的表演,真实再现20世纪90年代长江三峡纤夫们与急流险滩日夜作战的场景,讴歌百万三峡儿女为支援三峡工程建设移民的史诗故事。
“清早起来哟,把门开呀联手儿啊!一股凉风哦,吹进来呀搂一哈哦!” 高亢铿锵的号子声响起,响彻高峡平湖,湍流险急的“青滩江面”,十几名老船工乘着一艘满载货物的帆船逆流而上,一路掌笠号子、拼命号子、平水号子、摇橹号子、撑篷号子,带领游客来到实景舞台,这是《峡江号子声》动人心魄的开幕场景,直接将游客全身心带入紧张地拉纤场景中,消失多年的各种峡江特色号子声,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勾起现场观众的峡江记忆。
“我们世世代代生在这儿,长在这儿,老在这儿,死在这儿,埋在这儿。可现在,房子拆了,户口迁了,柑橘树砍了,棺材板儿卖了,连祖坟都刨出来了。”剧中,王婶儿抱着自己的孙子给即将离别的老屋作别,船工老董带领乡亲们向皇天后土、列祖列宗跪拜作别,向西陵峡的山水做别的场景,让现场观众潸然泪下。西陵峡的移民就这样,带一苗柑橘树,揣一把家乡土,怀一颗爱国心,舍小家,离故园,远赴他乡,后靠山野,让这峡江号子声,飞出峡江,走遍祖国神州大地。
“真实的船工拉纤过程,可不是次次都像剧中这样顺利。”剧中,年龄最大的是《江河号子(长江峡江号子)》传承人董长华,今年已78岁高龄,他说,自己从十几岁开始就在江边拉纤谋生。那个年代不像现在交通这么发达,水上行船必须要有船工喊号子拉纤,顺水行船拉纤三四天即可到达,而逆水爬滩要一个月左右。拉着纤绳在江滩中行走,纤绳断裂或是脚下不稳被绊倒,很可能会被湍急的江水冲走船破人亡。但是就算面临巨大的危险,我们也必须奋力保证船只安全平稳。
在董长华的背上,至今都还有与激流险滩搏斗时留下的疤痕印记,老一辈的纤夫们双手和肩上的也都会有硬茧,甚至会出现关节变形。
“从开始排练到首演,整整一年半时间的打磨,对于我这样的老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我们严苛训练、精益求精,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我们坚持的是心中的一份对号子、对移民情怀,这也正是我们峡江老船工的精神。”77岁的严明军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江河号子(长江峡江号子)》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剧中饰演男二号老王。他感慨说,今天这台戏之所以能够出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是因为几乎所有的演员都是传承人,都是三峡移民的经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情之所切,心之所动,每个人在台上,演的都是自己。
据了解,该剧演员总阵容60人,全部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当地群众。其中,22名演员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江河号子(长江峡江号子)》省、市、县级传承人,15名演员为省级非遗项目《秭归薅草锣鼓》代表性传承人,15名为当地群众文艺爱好者,平均年龄70岁。他们,都曾都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三峡工程移民,见证了三峡工程的崛起,见证长江边船工拉纤喊号子的难忘经历。
“该剧的创作排练先后历时1年半时间,剧本数易其稿,尤其是在排练期间,所有演职人员都克服了战酷暑,熬夜等重重困难,确保了在端午节圆满完成首演任务。这些老同志们太了不起了。”秭归县文化馆副馆长王玲玲介绍。
“一根纤绳,串起了纤夫们奋勇拼搏、坚韧不屈、团结向前的力量,一声号子,唱出了纤夫们与天斗争、与江河斗争、与苦难命运斗争的决心,一次移民,奏响了三峡儿女以国为先、顾全大局、舍己奉公的爱国情怀。”剧中男一号主人公王群海说,正因为我们所有人都经历过,所以我们会更加努力的演好每一个角色。
据了解,该剧自22日晚首演后,迅速受到了秭归市民和游客的喜爱和追捧,端午节小长假期间,该剧连续公演3场,累计接待市民游客1.2万人。未来,该剧将作为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夜游产品的核心内容,面向游客市民长期公演。
标签:
三峡晚报讯(记者朱延筠通讯员倪元元)6月22日晚,大型文旅夜游实景剧
附近长途汽车站位于市中心的交通枢纽区,距离市政府、商业街、火车站和
2022年8月31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了《生物质锅炉
茵茵6月,只此青绿。时下,走进广元市昭化区,随处可见一垄垄水田插满
产品6月21日6月25日涨跌幅单位:元 吨萤石3136 253117 5-0 6%元 吨氢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