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吧,我们准备,马上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系统)!”中午十二点,话音未落,个子不高、一头短发的侯静波立刻穿上铅衣,快步走进导管室。几分钟后,六名医护人员合推一辆手术车快步进来。
(资料图片)
这是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导管室最近发生的一幕。
于波(左)和侯静波(右)在交流患者病情,研究救治措施。(
这是一名65岁的冠心病患者,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在齐齐哈尔第一医院就诊后,通过与哈医大二院远程会诊,决定转院治疗。
在导管室外的监视屏前,侯静波的“师傅”、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一直紧盯着每一步操作,也随时准备着一旦有特殊情况,立即进入导管室。
下午3点10分,手术顺利结束,5个心脏支架和一个药物球囊,被成功安装进患者体内。
医护人员在导管室内对患者进行救治。(
侯静波常常称自己为“血管修理工”。“我们做的这些事,家属进不了病房不知道,患者麻醉了更不知道,但我们不会因为没人知道就不做、就糊弄或者放弃。”侯静波说。
“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把需要疏通的血管在最短时间内打通,这需要先进的技术、有经验的医生和科学有效的策略,三者缺一不可。”于波说着,他的电话再次响起,急诊将转来一名新患者。
医护人员将患者从导管室内推出。(
心脏重症监护室,也就是“CCU”。
病床前的监护治疗仪器,不时发出“滴滴滴”的提示音。在墙上的远程心电诊断显示屏上,每位患者的实时心电图、心率、检测时间等清晰呈现,出现异常情况的患者姓名会变成红色,第一时间发出警报。
每天早八点进入工作状态,晚上七点到八点半医疗组开会,九点开始CCU线上开会,十一点半查验注意事项纪要……这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杨爽一天的工作表,每天休息不足6个小时。
侯静波在查看患者影像资料。(
“我们三班倒、连轴转,一刻不停地做好监测和救治,就是要把每一位患者都照顾好。”杨爽说,目前这里有67名患者,医疗、康复、转运、呼吸、麻醉等8个小组全力以赴,紧张而有序地忙碌。
记录患者信息,检查生命体征,调整呼吸机参数,做好气道护理、营养支持,为他们翻身、排痰、调整补液速度……作为CCU护士长,马国娣忙得“脚打后脑勺儿”。
“再难,我们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医院强大的后盾,一定能够迎接胜利的曙光。”马国娣说,科室原有100名护士,几天前从其他科室调配来38人,大家用全部精力,只做这一个事。而这样的守护,正在许许多多的医疗机构上演。(记者杨思琪)
(杨思琪)
“快来吧,我们准备,马上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系统)。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边境县城医院怎样加快构筑“保健康、防重症”防线。
新华社广州1月10日电(黎云、唐思宇)中国海军第43批护航编队10日上午从广东湛江某军港解缆起航,赴亚丁...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小程序码即可进入答题界面。
原标题:预热大年初一档多部春节档电影发布海报 2023年春节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春节档电影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