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们要做祖国最明亮的眼睛”——新华社记者探访“天梯哨所”
新华社记者罗博、李清华、翟永冠
眼前的石阶,似乎永远走不完;肺里的空气,似乎永远吸不满;头顶的汗,似乎永远擦不干。元宵佳节,在海拔3000多米的崇山峻岭间,记者踏着有“天梯”之称的石阶,探访位于西藏山南市边境地区的3197哨所。
3197哨所因海拔高度为3197米,故得名3197哨所。
这是一次极其艰难的采访——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攀爬一眼望不到顶的石梯,还要提防积雪和暗冰。有的地方因为坡度太陡,需要手脚并用才能通过。石梯部分路段没有扶手和护栏,旁边就是悬崖幽谷,一个不小心就有跌落的危险。
经过艰难跋涉,记者终于抵达3197哨所。
这是一块高山之上的平台,三面临崖。哨所门口贴着春联,挂着灯笼。“咱们今天煮元宵,晚上再看看灯笼,也算观灯过节了。”代理哨长郑厚波说。
一人端上一碗汤圆,大家围桌而坐。记者抬头看见哨楼前有“张福林班”的牌匾。“这是我们哨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郑厚波说。原来,在和平解放西藏的途中,18军将士边修路边行军,担任爆破任务的张福林在筑路时不幸壮烈牺牲,他生前所在班被命名为“张福林班”。
吃完了汤圆,哨所进行点名。
“张福林!”
“到!”哨所内的全体同志大声回答。
此刻的“天梯哨所”,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但在这样高的海拔上,稀薄的空气让人呼吸起来感觉有些沉重。
“你们刚才爬着石阶上来就已经很费劲了,但是当年前辈们在这里建立哨所时,是在悬崖绝壁处拉着攀登绳,像壁虎一般攀爬上来的。”郑厚波说。
第一批进驻哨所战士、刚从山南军分区退休的周太国深情回忆起往昔峥嵘岁月。1987年5月,“张福林班”闻令而动,将五星红旗插上3197高地。在最初开始执勤的日子里,没有住房,守哨战士钻进树丛、猫耳洞,和衣而睡;为了修路,他们崖壁凿石、冰河淘沙,从山下一点一点、一梯一梯往山尖延伸。奋战1年多,终于完成了2187级石梯的铺设,“天梯哨所”由此得名。
如今,哨所的条件跟原来相比已大大改善:哨楼装上地暖,寒冬时节官兵也能感到浓浓暖意;三级抽水系统安装落户,汩汩清泉引入哨所;国家主电网牵入“云端”,洗衣机、净水器、热水器等生活电器可以稳定使用……
为更好完成执勤任务,守哨官兵常年开展热火朝天的训练活动。
活动空间有限,战士们没有办法进行跑步等体能训练,就因地制宜发掘了属于自己的训练内容:综合利用跑步机和“天梯”进行训练,原来需要十五分钟的登山路程,战士们训练到只需十分钟就能完成。
为了更好学习专业知识,战士们主动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学会后回到哨所教给其他战友,还请来老师进行现场辅导。
苦心人,天不负。“天梯哨所”的战士们练就了一身本领,将守哨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哨所一年有200多天被大雾笼罩,执勤官兵练就了听声辨人的绝活儿;
——缺少阳光的滋养,种的蔬菜容易“患病”,战士们脑洞大开,用废弹药箱、旧塑料盆装上泥土种菜,趁太阳露脸间隙扛着“菜地”追太阳;
——寓训于乐,战士们因地制宜开展走廊拔河竞技、天梯扛油桶比赛、饭桌乒乓球赛……
云天寒哨今胜夕。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官兵守卫国门的信心更加坚定。“我们要紧紧守在祖国边陲,做祖国在这里最明亮的眼睛。”郑厚波说,“请祖国和人民放心,这里有我,山河无恙!”(参与采写:李国涛、格桑朗杰)(罗博 李清华 翟永冠)
标签:
“双减”后,青少年负担减轻了吗?还有哪些问题困扰他们?家长焦虑是否有所缓解?半月谈记者走进热线蹲...
题河北内丘县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助力乡村振兴。
4月28日,郑钦文在比赛中回球。
进度条显示距“五一”假期仅剩一天。
原标题:《风起陇西》谍战波谲云诡 新路子讲三国故事,烧脑吸睛 在影视圈,流水的团队,铁打的三国。...